![]() |
|
|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||
【经典拳论】杨振铎宗师谈杨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
作者:杨振铎 时间:2021-09-06 04:15:07
![]() 1.动作缓慢柔和,势势均匀,是杨氏太极拳很大的一个特点。它为武术、健身、疗病三者的结合创造了条件,适应面极广,因之,一定要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,做到动作缓慢柔和,势势均匀,还要做到势势有“定势”(规范势)。“定势”是在似停非停中体现。相连不断,一气呵成,也得做到。 2.有关“放松”已经谈了许多,再结合什么是“柔”、“软”、“力”、“劲”分别谈谈,以便识别,有助于练拳。 在武术中,常以“刚”比喻为“劲”。那么,“拙力”就可比喻为“铁”,因为“刚”的来源是铁,而“劲”的来源自然也就是“拙力”了。拙力是自然力,也是人体本能的产物。说来也是巧合,现今劲的写法,正是力的加工,这个字的设计者是不是有这个意思,我不清楚,不过,借用这个字,很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,我就不多说了。 加工,是生产过程,生铁需要采取高温熔解的方法,而拙力是采取放松的方法,摧去拙力中之僵硬,二者都是方法。 经过加工,使二者在形态上会出现一种与其本身似相矛盾的形状,如铁水与饮用水相似,但又与饮用水有本质的不同,因为铁水和摧去僵硬的拙力,均带有韧性,而饮用水是软的,它不具备有韧性的条件,因此,称推去了僵硬的“拙力”为“柔”不为软,因为柔是带有韧性的,也就是其中含有劲的因素。这样正中杨公澄甫先师所说“太极拳乃柔中寓刚,绵里藏针之艺术也”。如果其中没有劲的因素存在,这就是软。软不能称之为柔的。 铁经过千锤百炼,可以起质的变化,转为钢。钢,内坚,外形光泽度强。而铁,不只是韧性差,而且外形粗糙。拙力,经过日积月累、年复一年的坚苦训练,也能起质的变化,转为劲。劲的表现,柔韧性强,能够体现出整体的协调。而拙力的表现,动作僵硬,反映在局部而不是全身。二者也有极大的区别。 放松与训练,都应该是有意识的,正如前辈所言,“有意放松,无意成刚”,只要真正做到了放松,它就可以沟通人体与基本要领的结合,自会产生物质条件,劲也就会应运而生,如果为劲而劲,反而为劲所限。所谓“用意而不用力”,主要是指不用拙力,是要用劲的。 3.有关气沉丹田。气宜直养而无害。在练拳时,以自然呼吸来保持腹部之平稳,做到心平气和,不要有意识的使腹部一起伏。至于气与动作的配合,也应该是自然配合。初学者由于精神紧张,可能出现提气的现象,这样会形成上重下轻、立身不稳,还会感到憋气,非常不舒服,这是需要注意的。另外还可能出现呼吸短促的现象。只要不感到憋气,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以后,能够适应了,呼吸就会由短促变为深长,并且有力,还会有节奏。以上所谈的气与动作之自然配合,就是按照推呼收吸沉呼提吸的原则进行的,能够配合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,不要勉强,以免顾此失彼,影响整体动作。至于气,是看不见摸不着的,但从人们生活实际感受上是觉着有气的存在。所谓“先天之气”,是指固有的气,应沉在丹田,指脐下三指处,而后天之气,是指呼吸说的,因为气功是门科学,这里不做学术研究,所以,只要在练拳中不违背生活规律,能够顺乎自然,就可以了。 4.关于练拳时是否用力的问题。杨公澄甫先父曾讲过太极拳乃柔中寓刚,绵里藏针之艺术也。”这里所说的刚和针都是指劲讲的,特别是“运劲如抽丝”这句话,充分说明了练习太极拳是要用劲的。有关“力”与“劲”在本书中已经介绍过。另外在练法上所讲的“由松入柔、积柔成刚、刚柔相济”中的刚,也是指劲讲的。但千万不能用僵力,也就是拙力。 注:本文摘自杨振铎宗师著作《杨氏太极拳用法》 |
||||||||||||||